國家發展改革委爲何“三提”礦價問題?
針對近一段時間鐵礦石價格過快上漲情況,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組織部分市場機構和業内專家召開會議,分析研判鐵礦石市場和價格形勢,提出政策建議。
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專家建議,鐵礦石貿易企業和鋼鐵企業要全面、理性看待當前鐵礦石市場供需情況,不跟風炒作;資訊機構和金融機構要客觀、準确發布市場信息和研究報告,不發布誤導信息、刺激漲價預期。專家同時建議,有關部門持續加強現貨、期貨市場聯動監管,嚴厲打擊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囤積居奇、哄擡價格等違法違規行爲,有效遏制鐵礦石價格不合理上漲。
這已經是2023年初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第3次就鐵礦石價格飙漲現象發聲。自2022年11月份以來,進口鐵礦石價格“一路高歌”,漲價原因究竟何在?是否存在過度炒作?這些問題的答案,還要從鐵礦石供需面來分析。
一方面,當前鐵礦石供需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數據顯示,2011年—2017年,我國鐵礦石原礦産量始終維持在12億噸以上,其中2013年、2014年兩年超過14億噸,2014年更是達到15.14億噸,但到了2018年,陡然降至7.63億噸,此後一直維持在10億噸以内。2022年,我國鐵礦石原礦産量達到9.68億噸,同比下降1%。
2010年—2022年,鐵礦石價格變化可以分爲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0年—2013年,由于2008年“四萬億”計劃導緻經濟過熱,進口62%品位鐵礦石價格保持在130美元/噸左右。第二階段是2014年—2018年,“四萬億”退潮,經濟轉冷,進口62%品位鐵礦石價格降至60美元/噸左右。第三階段是2019年—2022年,國内經濟保持低速增長,國内鐵礦石産量下降,供需關系發生較大變化(礦鋼比與第二階段相比下降20%),進口鐵礦石價格一路飙升,進口62%品位鐵礦石價格一度沖破200美元/噸的大關。
另一方面,鋼材淨出口逐年增長。2020年—2022年,我國鋼材淨出口分别達到3344萬噸、5259萬噸、5675萬噸,呈現逐年遞增的态勢。雖然個别企業賺取了并沒有多少的外彙差價,但在無形中助推了國内鐵礦石供需關系趨緊。
在上述兩個方面的影響下,國内鋼鐵企業生産經營十分艱辛。從近期四大礦山公布了2022财年數據來看,盡管四大礦山相應财年利潤同比降幅在9%~41%,但我國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全年利潤365.5億元的水平與之相比仍望塵莫及,不過是“勉強糊口”罷了。
誠然,進口鐵礦石價格飙漲的背後,固然有供需關系的影響,但定價模式不合理、話語權缺失等因素的推波助瀾更爲明顯。如今,雖然鋼材價格也在上漲,但由于原燃料價格漲幅更大、更猛,鋼企并無多少利潤可言,随時面臨着經營風險。如果說,一個産業鏈中的主要生産者沒有收益,那麽很難說這個産業鏈是健康的。